芷兰阅读之家

第90章 没有威胁的张士诚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施耳和罗本师徒二人的离开,并没有引起张士诚的在意。

施耳年迈迂腐,罗本行事偏激,又得罪了张士信,张士诚早就已经疏远二人,只是碍于施耳是他亲自请来,不得不捏着鼻子继续尊重。

不久之后,鲁渊和刘亮也相继请离,才让张士诚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鲁渊,字道源,元朝进士,官至浙江儒学提举。他曾经在脱脱麾下效命,参与了围攻高邮。称病回乡后,被原本是敌人的张士诚请出山。

刘亮,字明甫,吴郡人,是张士诚麾下最早投靠的文人之一。

同时,他们二人也是施耳好友。

张士诚见两人在施耳之后请辞,以为两人因自己没有挽留施耳而闹脾气,特意给了些金银安抚。

但两人坚持请辞,张士诚也来了脾气,认为这两人心胸狭窄,不再挽留。

张士信对施耳及其友人十分不满,立刻向张士诚说坏话,污蔑这些人是要投劳朱元璋。

张士诚此刻却没有听信张士信的谗言。

他很认真地对张士信道:“那几位先生虽心胸狭窄,认为我没有重用他们,所以自请离去。但他们大体上的品德操守不会有问题,他们既然说是致仕归家,就不会投靠朱元璋。”

张士信完全不信:“他们以前还是元朝的官呢,不还是投靠大哥你?”

张士诚摇头:“那不一样。”

张士信不懂为何不一样,但见张士诚没有杀掉施耳、鲁渊、刘亮等人的意思,便也不再纠缠。

在他看来,这些人只要不在平江继续碍他的眼,便可以放过。

施耳等人确实如张士诚猜测的那样,各自隐居山林,没有投奔朱元璋。

在这一点上,他们与张士诚君臣多年,终于默契了一回。

饶介、陈基二人仍旧在张士诚麾下效力。他们二人不再为张士诚出谋划策,平日深居简出,只作为内吏为张士诚的诏令代笔,颇有些大隐隐于朝的风范。

二人得知了张士诚和张士信的对话,感叹不已,将此事写信告知了友人。

希望看到主公这番言行,友人能稍稍释怀。

他们与主公的君臣情谊,其实也并非真的完全磨灭。

张士诚自认为坐稳了吴王的位置后,虽有三两幕僚离开,但又有更多的人才加入麾下,一时间风头无两。

他又像是被朱元璋刺激了一样,一改之前颓废,开始勤政起来。

张士诚兴建官学、举行乡试,四方文士纷纷前来投靠,无数优秀学子在吴国出仕。一时间,张士诚的名声越发响亮,为张士诚写诗,歌颂张士诚纳贤和教化美德的文人越来越多。

应天府城中,陈标拿着刚回来的杨宪递来的第一手资料,露出了无聊的神情。

杨宪问道:“大少爷可是不喜他的措施?”

陈标打着哈欠道:“倒不是不喜。他所作的事都很正确,兴建官学和乡试,对他现在的统治来说挺必要。只是对比他当大周皇帝的那几年的举措,让我觉得有些感慨。”

张士诚曾经是个没文化的草莽,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立“大周”,建元“天佑”,自号“诚王”。

天佑政权持续了四年,在张士诚接受元朝招安时灭亡。

在这四年间,张士诚也与现在一样,为了巩固政权,颁布了许多政令。

他带领军队和老百姓一起在郊外屯田;下令废除苛捐杂税;颁布《州县务农桑令》抑制土地兼并和官吏奢华之风……

除此之外,他还兴修水利、赈灾救贫、融佛铸钱,当时朱元璋还在为一块能落脚的地盘而努力拼杀,张士诚已经显示出了明君雄主之风。

谁也想不到,那样的张士诚,为何会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玄门传说 追逃十二女警 麻烦别来沾边 穿为阴冷掌印的亲闺女 我在修真界做亿点小买卖 闺女惨死后,年代老实人爹觉醒了 明天再做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