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城市、文学与历史 (第1/7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h3 >—— 阅读《看不见的城市》</h3>

<b>作者:王志弘</b>

<h3 >一</h3>

在意大利小说家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1985)的作品中,「城市」一直是个重要的主题,其中又以《看不见的城市》(Invisible Cities, 1972)最为富丽璀璨,一个个城市的故事贯串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珠链,娓娓道来城市人生的迷魅。本文的评论不以文学批评为主旨,而要将这本小说放在都市研究的脉络里来谈,连结上都市史的书写。但是,一本在书架上归类为文学作品的小说(fiction),以其虚构(fiction),和学院里的都市研究有什么关联,甚至对都市史有所启发呢?这是个根本的问题,也正是本文评论的线索。城市与历史虚实真假的判准在哪里?都市史写作的价值与效用何在?怎么样才能穿透虚幻与现实的暧昧界线?被评为「魔幻写实派」的卡尔维诺,在他的城市「文学」里,会有不寻常的看法吗?

<h3 >二</h3>

这部「小说」的正文,可以轻易地区分为两个部分,以不同的字体做形式上的标明。第一个部分是每一章各有标题的短文,第二个部分,则是每章前后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对话情景。

如果说这本书有一个明显的「情节」,那就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报告他曾经出使游历的各个城市的奇闻,以及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不过,仔细阅读这些城市的故事,可以发觉叙述的内容,偶尔会超出了我们所熟知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时空背景,例如摩天大楼、机场,以及一些后来才会出现的城市名称(如洛杉矶)。因此,我们可以轻易地构想另一种情节,就是卡尔维诺自己透过两个「戏偶」,将古往今来的城市故事搬演给读者观众(「作者」现身说法,以凸显小说之为虚构,正是后现代小说所指认的特征之一:或者,这可以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史诗剧场」的「疏离效果」来比拟?)。或者,我们可以解脱对马可波罗游历的时空背景预设,迳自认定书中的马可波罗和忽必烈,有特殊的时空穿梭本领,《看不见的城市》因此不过是一部刚好有马可波罗和忽必烈两个角色的小说。

《看不见的城市》引用一个溷杂了史实(忽必烈)和小说(《马可波罗游记》)的典故,其实正好点明了卡尔维诺跨越虚实分界,允许读者多重解读、多所思辨的「用意」(作者的用意何在,一直都是个留给观众玩味的题目)。

扣除了各章前后马可波罗和忽必烈的对话,本书总计有五十五个城市故事,归属于十一个主题,意即每个主题有五篇故事。(这些故事的出现顺序,依其标示法和出现章序,有一种结构性的关系,除了第一章和第九章各有十个故事外,各章有五个不同主题的故事,并依序每章出现一个新的主题,依标题排起来,正好是五四三二一的顺序。这种有秩序的安排似乎是卡尔维诺的偏好,或许反映了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的形式趣味,但是本文不拟继续深究。)

以下依序概述这十一个主题所含括的意涵:

·「城市与记忆」

第一个主题述说城市的记忆,张开了空间与时间与事件所交织的记忆之网。不同的故事言及记忆的不同面向与内容:影像的记忆、氛围的记忆、心情的记忆、感觉的记忆。复杂的记忆牵绕人心,与现实纠缠。不过,如果为了方便记忆(这里出现了博闻强记的理性企图),而强使城市不动,则城市枯萎,沉陷记忆之中,则人生枯萎。而且,经过时间的改造,城市的血脉终致断裂,记忆中的老城市,真的只存在于记忆和影像之中,只是想像所串连起来的连续性,依然发挥了解释、评价与影响现实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 办公桌上的美味上司 庶出奸妃 南岳小录 闺袭 重生让我收获性福 在崩铁里捡到少年织田作是否搞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