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六百五十八章 水到渠成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研究员以外,暗暗将大华实验室的大量资金预算给宣传了出去。

于是,许多原本并非和大华实验室没有关联的研究人员,纷纷出现在京城、本埠和济南以寻找机会,至于原本就在大华实业的研究人员,也都按捺不住,陆续有向原单位辞职,以直接加入大华实验室的。

这些非全职的研究员的存在是历史积累,早前的大华实验室缺乏充分的吸引力,又想要聘请那些知名的研究员,所以不得不将条件放的很宽,除此以外,像是三次采油所内,也有许多原本属于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所的职工,有些人情愿拿着更低的薪水在大华实验室上班,黎涣祥也不能强行要求他们从胜利油田辞职。

哪怕大华实验室总能获得超过集团平均水准的分红,耐不住总有人清高而追求安稳。

然而,个人报酬和研究费用是两码事。

前者再多也难超过百万,多部分的研究员年薪是向10万元靠拢的,只有极其出色的才能拿到数十万元。

可就现在的研究成本来说,百万元只是起步费,稍微尖端和先进一点的领域,就需要百万美元级的投入。

至于10万元这样的数字,用于实验什么的肯定是不够的,最多就是买点外国期刊,写点不痛不痒的分析文字,美其名曰追踪调查罢了。

以90年代的国内研究环境来说,大部分的研究所都是半死不活的状态,骗经费写论文都有点困难,更别说是将研究当事业了。只有那些功成名就的老家伙们,才能从少的可怜的研究经费中占一块看得见的蛋糕。

不过,功成名就的研究者,身体健康智力巅峰者又能有多少,他们的研究经费多半是交给徒子徒孙们使用了,中国新一代的学阀差不多也是如此扩展起来的。

除了研究所以外,国内的大中专高校里面,经费充足的亦不过寥寥数所,越是不稀罕薪水的,越是难以忍受窘迫而迟钝的实验进度。

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就有十多名黎涣祥早已看重的研究员,申请了大华实验室的项目,或者直接进入了大华实验室。

至于普通的研究员的申请,更是堆满了两个房间,得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调查许久。

国内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哑巴吃黄连,一方面向上级部门求救,一方面也是全员出动,希望自己最优秀的职员还能留下镇宅。

这当然是没什么效果的。

不光是大华实业的规模变的庞大了,还有大华燃气公司这个美味的盘子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在90年代中期,燃气管道还是一种挺高大上的东西,刚刚开始建设的商品楼小区,或者是曾经的福利小区,若是能有煤气管道,那已经是值得炫耀和宣传的事了,整个城市的天然气管道,对于施政者来说,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

不仅如此,任何基建项目所带来的GDP拉动效果,都是超出一般工业项目的。

同样年产值的工厂,或许会从外地购买材料,并销售成品到外地,基建项目却不行。它用的水泥沙子和人工等等,通常来说都要尽可能的做本地采购,若不如此,成本就太高了。

以中国经济的经验来说,若要短期内提高GDP,三个1000万年产值的工厂,也比不上1个投资千万的基建项目,而且,越是规模庞大,这种本地效应就越好。

为了从大华燃气公司,或者说是大华实业手里率先拿到项目,各省市的主管都在寻找门路。因为大华实业的崛起路线多靠向中央,认识苏城的地方官员并不多,于是请托到中央的人就非常多。

别说是研究机构的上级单位了,发改委一类的机构也不乏找苏城说项的人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那点事,最多也就是作为谈资开启话题罢了。

苏城亦是来者不拒,每天抽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坟场之书 小护工他总想嫁人[古穿今] 盖世天骄 七零乡间食记 影帝家的四岁小萌娃 黑化值清零中 绝版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