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文化遗民陈寅恪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昔时评骘士人,常言“道德文章”。所谓文章,亦可泛指学术,或其他艺文类。在这里,道德是第一位的;还有一层意思是说,道德与文章是一个整体,两者不可能完全分开。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样的批评标准也还没有过时;近来传媒,对于知识分子的“人格”不是颇费了些鼓吹吗?问题是,辛亥-五四的启蒙主义运动,已然把中国文化的历史截成两段,道德文章也者,便判然有了新旧之分。

学者陈寅恪,其道德文章,为时人所推重;自《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出版之后,更传诵一时。有关的评论及著作,甚或称作“学人魂”、“当前精神领域之偶像”,推许之高,前所未有。的确,陈寅恪在历史学,以及相关的众多学科内均有所建树,且不少具有开拓性质;而一生恪守学人本色,绝不曲意阿世,尤属难得。但是,所有一切惟局限在旧文化范围,与新文化扞格不入。作为“文化遗民”,陈寅恪的气节,本质上是维护旧文化的;今天所以变得特别稀有,乃因为中国知识分子以长达几十年的集体性精神溃败,而突显固守的意义而已。

陈寅恪尝自谓:“余少喜临川新法之新,而老同涑水迂叟之迂。”其先人是晚清一代变法开风气的人物,故少时受到一定的思想熏陶;但是到了后来,便以陆游自况,对变革持有异议了。陆游祖父本王安石门人,后为司马党,列入元佑党籍,故陈寅恪有诗云:“元佑党家惭陆子”。自称“旧党”中人,所要反对的是什么呢?他有另外一段著名的自白,说:“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对于张之洞,陈寅格一直服膺其“中体西用”说,赞为“中西体用资循诱”;直至六十年代,挚友吴宓仍证实,他以中国文化为本位,反对“西学”对“中学”的改造,这种由来已久的思想主张丝毫未曾改变。1927年,王国维投水自沉,以前清冠服入殓。陈寅恪不同一般识见,认为王氏所殉,非系“具体之一人一事”,而在神州文化的陆沉。他把这种文化定义为“三纲六纪之说”,并且认为,其存在必须依托“有形之社会制度”。陈寅恪挽王氏的诗词有云:“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吴宓解说陈诗乃“悲王先生之忠节”,又说“王先生所殉者,君臣之关系耳。”表明陈寅恪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君臣大纲的认同,对君主制的认同。至于大清王朝,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构件罢了。对于曾经力主君主立宪制的梁启超,他深为惋惜,以为“不能与近世政治绝缘”。既视政治改良主义者若此,遑论革命?近世之民主共和,在陈寅恪的论著中不着一字,实有深因。封建时代的政治秩序,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但看近今有治思想史的学者宣称“告别革命”,扬康有为而抑孙中山,对于陈寅恪所抱的保守主义态度也就不足怪异了。

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陈寅恪及吴宓等尚在海外求学。据吴宓幼女吴学昭所记,“对于陈独秀、胡适倡导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甚为偏激”,于是,这就成了稍后由吴宓出面主编《学衡》,提倡复古主义的因由。陈寅恪对《学衡》的宗旨是赞成的,但并不直接参与,只在刊物上发表少数诗文。新文化运动把语言文化革命当做颠覆传统意识形态的突破口,力倡白话文,并试图推行文字改革。国粹派则坚决反对白话,主张不废反现代、反大众、反实践的文言文。当时的“文白之争”,其本质是新旧两种思想之争。但当白话文流行已久,陈寅恪仍主张用对对子来测验学生的国文程度。他强调中国语文的特性,固然反对汉字拉丁化,连引进外国的文法观念也是拒斥的,声称“必不能‘认贼作父’,自乱其宗统”。他前后出版的著作,坚持使用文言文,繁体字,竖排本,这在现代众多学者中间是突出的。

二十年代中期,“国民革命”勃兴。此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重生帝尊 虐文总裁觉醒了 韩娱之保镖 咒术师怎样柯学拯救生存率 我绑架了时间线 让你改造反派没让你加入啊 穿成女主的恶毒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