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谁来了? (第2/5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在窗户边。她会身穿白色的衣服坐在窗户边。她的衣服总是白色的。有一次,我叔叔戴维到我们的城市来,看见我母亲,还以为她是个护士呢,因为她那身白色的衣服把他弄糊涂了,他不知道她就是病人。

她的病是一种心病,使她感到郁郁不乐。每年夏天,医生都把她送到温泉疗养。但几乎是刚刚到她就回来了,说是她的渴盼并没有得到缓解。她就又坐到窗前,或是躺到床上。

我父亲开始减少他的商业活动了。他甚至连德国也不怎么去了。他过去可是每年都要去德国和他的生意伙伴见面的;我父亲是个粮食商人。这一次他没有去。在那些日子里,在那一段时间,他不问世事。到了晚上他回到家,就坐在我母亲身旁。他左手托在头下面,右手放在她的手里。而她有时候会把他的手拿到唇边亲吻。

在这开头的几行,身份混淆的地方不下三处:谁来了,谁又没有来?谁是病人,谁是护士?谁是被《雅歌》[1]激起爱情的恋人?

提尔察和她母亲的关系近乎宗教仪式。从故事的开始,她就把母亲神化了,爱慕她那坐在窗边的仪式,崇拜她那身白色的衣服。后来,她为母亲的美貌所折服,沉迷于她那美妙的香气(尽管她从不搽香水)。环绕母亲的那微妙而顽强的临终仪态的那种神秘,在提尔察内心唤起一种强烈的激情,这激情最终决定了她的命运。母亲去世以后,她设法融入到母亲的形象中,以至到了自我否定的地步。她们之间那近乎宗教仪式的关系使得她们没有了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许这话得反过来说:正因为缺少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才在提尔察的内心产生了一种对母亲崇拜的态度。母亲身陷病痛和她那渴盼的忧伤之中,她没有表现出与提尔察亲近的欲望,甚至对女儿的存在都没有表现出兴趣。对孩子吸引她的注意力的企图,她没有任何反应。

对提尔察来说,她母亲的声音宛若天使的歌声:“她说话的时候,仿佛是悲悯的双翼裹挟着我,把我带到了圣殿”,“我是多么热爱她的声音啊”。可是,提尔察的声音,几乎是她对她母亲的耳朵发出的唯一声音,却是门的响声,那扇门打开过“许多次”(在一个“房门几乎从来没有为陌生人打开过”的屋子里)。那是一个孩子气的,逗引人的声音:母亲就要死了,女儿对她玩个小恶作剧。读者直到后来才会发现,这孩子气的欺骗是多么残忍(但是并无恶意)。当读者明白了这位病入膏肓、每次都问“谁在那儿?”的女人或许还在等待她的心上人来向她道别。这位母亲一次又一次了解到,那扇门打开,只不过是她女儿孩子气的恶作剧而已,但是她不仅没有责骂孩子,还再次追问是谁来了。仿佛在说:我等待的不是你。

从故事一开始,提尔察似乎就是一个爹不亲、娘不爱的孩子。她父亲很显然整个心思都在她母亲身上;她母亲沉浸在她的爱情和告别仪式中;亲戚朋友几乎不注意提尔察。和《艾菲·布里斯特》那全知的叙述者形成对照的是,提尔察对她母亲最后那些日子的观察带有“审美的”和“情感的”意味:她对母亲那浪漫的香消玉殒,对那环绕着这位病入膏肓的女人的白色的、忧郁的光环无比地着迷。提尔察感觉到“悲悯的双翼”把她运送到“圣殿”。她是唯一的观众,在观看一个女人的独角戏。

即便是在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天,提尔察都试图捕捉到母亲的眼神,哪怕仅仅是一小会儿:“那扇门开了三次,而她没有问是谁来了,我跟她说话她也不理。”母亲临死前最后几个小时,她一直在读信件,烧信件,和她幼时的朋友明奇·戈特利布长谈,和她丈夫进行温和而坚决的告别。而对于她唯一的孩子,她没有给她片刻的时间,没有给她一句解释、关爱和告别的话,尽管那孩子尽了最大的努力,通过开门的暗示接近她。甚至连一句责骂的话也没有。“……这些话写在薄薄的纸上,一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随身带着法神 修真界为何如此有病 如期 火影,我的斑是女孩子啊 我的世界之辐射风云 影帝总想跟我秀恩爱 傻瓜修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