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四章 刘邦称帝 关键的一票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韩信的王衔,其实来得不太正当。

平定齐国后,韩信给刘邦写了一封信,大意是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得有人镇住,因此申请代理齐王。

刘邦勃然大怒。在他看来,这无异于敲诈勒索。当时,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日夜盼望韩信带兵来救,韩信却在这时要当什么代理齐王,不是敲竹杠是什么?

于是刘邦破口大骂。

这时,张良和陈平都在刘邦身边。

张良和陈平,分别是在汉二年的十月和三月投奔刘邦的。他们当然都知道此刻不能得罪韩信,也挡不住韩信称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结成统一战线。

两人便暗中踹了刘邦一脚。

刘邦马上醒悟。

但,先前骂都骂了,也只好继续骂:韩信臭小子太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建功立业,耀祖光宗,要当就当个真齐王,当什么代理的?

结果,是张良持印赴齐,封韩信为王。

韩信封王,是在汉四年的二月,也就是入齐之后四个月。这时,实力最雄厚的人变成了三个:楚王项羽,汉王刘邦,齐王韩信。韩信的地位骤然上升。

谋士和说客,也都来了。

说客叫武涉,是项羽派来的;谋士即蒯通,是韩信身边的。两人来历不同,判断则一致,都认为韩信已成为刘、项之外的第三种力量,可以权衡天下。韩信的脚投向刘邦,则汉胜;投向项羽,则楚胜;中立,则谁都不胜。[13]

这可真是“举足轻重”。

不过两人的建议却不同。武涉希望韩信助楚,蒯通则不然。所以武涉的提案,很快就被否决。

韩信对武涉说,当年臣服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从,这才背楚归汉。汉王授臣上将军印,数十万兵,言听计从,臣才有了今天。臣为什么要背汉归楚呢?请先生替臣向项王谢罪吧!

然而对蒯通的建议,韩信却很犹豫。

蒯通的方案是什么?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这方案,有理,有利,有节,还具有可操作性。

蒯通说,义兵初起之时,英雄豪杰振臂一呼,有识之士纷纷响应,如同云合雾集,如同鱼鳞密凑,如同烟至风起。这个时候,人们想到的只是要灭亡暴秦而已。

现在呢?无辜之人肝胆涂地,父子兄弟暴尸荒野,全因为楚汉相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意思也很清楚:这样的战争,应该结束。

谁来结束?

韩信。

怎样结束?

先按兵不动,谁也不帮。然后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旦时机成熟,便据强齐,携燕赵,出兵西进,为民请命。那时,势必“天下风走而响应矣”。

问题是,这方案可行吗?

可行。蒯通说,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已经三年。双方都损兵折将,智殚勇磨,正所谓“锐气挫于险塞,而粮食竭于内府”,怨声却载于道路。他们能够动用的力量全都用完了。齐王不动作,谁都不敢先动。

这简直就是天时。

所以,蒯通劝韩信拿定主意。因为天与不受,反受其咎;天与不行,反受其殃;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是这样吗?

是。因为韩信已经谢绝了项羽。不守中立,就只能帮助刘邦。而刘邦这人,是靠不住的。武涉就说,刘邦野心极大而品行极差。项王多次可怜他,他却刚刚脱离危险便反咬项王一口。韩信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全因为项王还在。项王今日亡,明天就轮到韩信!

蒯通则进一步指出,在政治斗争中,交情友谊、亲密战友什么的,都是靠不住的。张耳和陈馀,不就反目为仇吗?文种和范蠡,不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 办公桌上的美味上司 庶出奸妃 南岳小录 闺袭 重生让我收获性福 在崩铁里捡到少年织田作是否搞错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