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十章 1945—1990年社会革命 (第1/2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莉莉:我奶奶老爱跟我们谈大萧条的日子如何如何。书报杂志上也常有这一类的话题。

罗伊:他们老是喜欢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庆幸自己有饭吃,有这个那个的。因为说到30年代呀,他们总是爱跟我这么说,大家都快饿得活不下去了,又没有工作,又这个那个的老一套。

巴奇:我从来没有不景气过,所以我才不在乎它怎样呢。

罗伊:照我们听的那一套,你不会喜欢活在那个时代的。

巴奇:反正,我又不活在那个时候。

——美国广播名人暨作家特克尔

(Studs Terkel,Hard Times,1970,pp.22—23)

(戴高乐将军)上台之际,全法国共有100万台电视机……到他退隐时,全法国已有1000万台电视机了。法国这个国家就好像在做娱乐事业一般;可是昨天的戏院之国,与今日的电视之国,却完全是两码子事。

——德布雷(Regis Debray,1994,p.34)

<h3>1</h3>

每当人类遇到从未经历过的新事物时,虽然他们完全不能理解,更看不出其中的所以然来,却往往搜索枯肠,想要为这未知的现象找出一个名目。就在20世纪的第三个25年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知识分子正陷入如此的困境之中。一切新名词当中,都少不了一个“后”(after)字,通常是以拉丁字衍生的同义字“后”(post)字出之。几代以来,用以厘定20世纪人类生活精神领域的各式各样的名词,便纷纷被冠上了一个“后”字。于是这个世界,以及其所有的相关层面,成为后工业(post-industrial)、后帝国(post-imperial)、后现代(postmodern)、后结构主义者(post-structuralist)、后马克思主义者(postMarxist)、后谷登堡(post-Gutenberg),后这后那,凡事皆“后”。这些加在字首的前缀,就像葬礼一般,正式承认了一代一事的死亡。但是对于死后来生的性质,人们却不但缺乏共识,甚至根本不能确定。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富戏剧性、最迅速也最为普遍的一场社会大变革,便在这样一种气氛之下,进入了身历其境的当代人的意识深处。对这场变革转型的记录,即是本章的主旨。

综观这场社会转型的最大特色,就是其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与普遍性。诚然,在此之前,发达国家——就实际意义而言即中西欧和北美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俨然世界骄子的少数富人——长久以来,便已生活在经常的变化之中,在他们的世界里,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不断更新。对这一类人而言,进一步的全球性大变革,不过是加速并加强他们原已熟悉的变化罢了。说起来,30年代中期的纽约客,不是已仰首瞻望着那座傲视全球的摩天大楼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1934)?帝国大厦稳坐世界第一楼的宝座,直到70年代才被取而代之,而挑战者的高度,也不过多出仅仅三十几米而已。因此,物质增长的量变,到底对生活造成何等质变的冲击,这个问题不但要经过好一段时间方引起世人注意,更别说如何去有效测量其中的程度了。而此种迷茫现象,即使在前述的优越地区也不例外。但在全球性的层面上,这番变动却突如其来,宛如地震似的排山倒海。因为在50年代,地球上80%的人突然结束了中古时代的生活。更确切的形容是,世人在60年代,开始感受到中古时代的确寿终正寝了。

就许多层面看,亲身经历这种种蜕变的人,往往无法掌握其中变化的全部意义。因为这些经验对他们本身而言,仅仅属于渐进式片断性的变化,正如同在个人生活当中,无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四非林夕 霸道交易:邪少的傀儡情人 首辅宠妻录(重生) 飞剑诛魔 怪谈:诡异想骗我上车 最强军婚:神秘首长,投降吧 苏的无限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