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54章 珠玉在侧,世间值得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在出任永兴军节度使期间,晏殊写下《山亭柳·赠歌者》,为他众多作品中最为凄美的一首词。

这首词,也引起了正在晏殊身边渡劫的词神弄玉的格外注意。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这是一首赠人之作,词的上片通过描写红歌女年轻时的盛况,反衬出年老的失意,下片描写歌女年老色衰后所遭逢的冷遇,抒发词人对她的无限同情。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是以歌女的口气自述:假如有一个知我心的人“见采”,那么我将唱尽高雅美好的《阳春白雪》的曲子,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奉献给他。

《山亭柳·赠歌者》虽然是以一个歌女的口吻讲述,但又体现了一个中国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的报国之情。这里的“若有知音见采”之“若有”是实无,也就是悲叹找不到知音。找不到知音,也只能“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了。

歌女酒筵前唱歌,想起当年得意之时的满堂彩声,眼下却这样凄清冷落,不禁当即流下了眼泪。晏殊由歌女之悲哀,引起了自身遭贬受逐,客居外乡的悲伤。

歌女内心即使有悲哀,眼中有泪水,也要“重掩罗巾”,不能让人看到,其悲哀就更为深重。

读到这里,弄玉也被深深地感动流泪。天上也飘起了一阵太阳雨。

晏殊在这首词前面还加了一个“赠歌者”的题目,这在晏殊一贯并无标题的小词中,也是一种例外。

很多诗人词人,喜欢把激动的感情明显、直接、强烈地表现出来,喜欢把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展露给别人看。而晏殊作为一个理性词人,有了痛苦也不肯把血淋淋的伤门毫无遮掩地呈现给别人看,而是深藏起来,只借某一件情事曲折地表。这首词表现出的激情和加一个“赠歌者”的题目这样两个例外,结合起来又表现了晏殊词里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即是迂回地表达自己激动的不平的心情。这与歌女“重掩罗巾”异曲同工。

这首词的风格也一反晏殊以往的雍容华贵、闲雅圆融,而变得激越悲凉。这一转变与晏殊罢相知外郡的境遇有关,虽然词中没有像白居易的《琵琶行》明写“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但读者仍可以看出作者借歌女之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寓意。

晏殊作为北宋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之一,官至宰相,与一般的词人比较起来,他还是比较幸运的。比如,北宋最有名知道婉约派词人柳永,一生极为落魄,即使是有过人的才华,最终也是被埋没。

晏殊的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早年时期也比较幸运,只是到了晚年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晏殊三次被贬,比起苏轼一直被贬,也还算说得过去。

即使是这样,晏殊内心也是极为悲痛,从而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后来,晏殊又被调知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转拜兵部尚书,勋阶进至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临淄公,食邑一万二千户,实封食邑三千七百户。

上柱国,中国古代官名。战国楚置,时立覆军杀将有战功者为上柱国。北魏置“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武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以尔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尔朱荣被杀后此官遂废。到了宋代,上柱国为十二等勋官第二等,从二品。

至和元年(1054年)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开封府医治,待痊愈后再出京供职。

宋仁宗特意留下晏殊,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每隔五日觐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强少 狂探 快穿:这是什么,反派!亲一口 一世倾城:魔尊的妖孽爱妃 仙道厚黑录 盗墓:什么毒什么伤,全冲我来! 逐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