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83章 六桥横绝天汉上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随后,旧党势力尽废新法。

苏轼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再次遭诬告陷害。

至此,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只能再度自求外调。

元佑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临行前,皇帝赐予茶叶、银盒、白马、镀金的鞍鞯及金腰带等物品。

苏轼在七月到达杭州,此时,他的弟弟苏辙已经由户部侍郎升任为吏部尚书赐翰林学士;那年冬季,苏辙以皇帝特使的身份出使契丹,往返四个月。

旧地重临,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鸣炮欢迎他们所爱戴的父母官。

与上次任通判,无权决策不同,这次出任太守的他有更实际的权力,也有更广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干。

为了不负众望,在王朝云的枕畔细语中,苏东坡立意要为杭州的百姓做下几桩有益之事。

苏轼七月到杭州任上,当时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带饥荒与瘟疫并作,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同时广开粮仓、设点施粥,大济灾民;还调遣了大批民间良医,免费为灾民诊治疫病。

苏轼还组织当地迅速开浚运河。经过多方寻访考察,于十月就幵始兴工,到次年四月,已开梭茅山、盐桥二河,并在梭工之后以余力修完六井,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帮助人民度过了大灾之年。

十六年前,苏轼因为朝廷的争斗,被贬谪出汴京,曾经担任过杭州通判一职。那时,西湖在苏轼的眼里,景色是那般旖旎。

十六年后,西湖不再仪态万方,碧波荡漾,因为无人治理,西湖湖底的淤泥堵塞了整个湖,使湖水变得浑浊不堪。

当苏轼再次来到他日思夜想的西湖时,看到由于疏于治理,西湖已经荒草丛生,水光潋滟早已不在,山雨空蒙已非往昔。

黄州的赤壁,让苏东坡看到了功名的虚无,面对西湖的一片破败,此时的他更加务实,没有了闲情雅致,于是他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为了疏浚西湖,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摆在苏轼面前的困难重重。

首先,治理西湖需要的大量经费从何而来?要清理遮蔽湖面的水草两万五千方丈,需要二十万天的人工,按一天人工清除一方丈左右算,每一工五十五个钱,加上三升米,全部计划需要三万四千贯钱。他已经多方筹得一半经费,空缺的部分只得向朝廷申请予以解决。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给了一百张度牒作为经费。

度牒就是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度牒制度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因为在唐代是由尚书省祠部颁发给合法出家人的证书,所以又叫祠部牒。

唐玄宗天宝五年五月,唐玄宗命令祠部给合法出家人颁发度牒,以此作为僧尼身份证明,可以免除徭役、地税,以便于政府管理。官府可以出售度牒,所收费用充入军队和行政等开支。从此,度牒的收入,成为唐宋时期官府收入的一大来源。

因为拥有度牒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保护资产,所以在唐宋时期,很多人就开始非法买卖、炒作度牒,甚至伪造度牒,从中牟利,所以当时假冒的出家人也很多。到了宋代,度牒不仅价格暴增,并且用途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买卖东西,充当货币使用。这个现象一直到清世祖顺治年代才被遏制,政府发放度牒,不再收取费用。到了雍正时代,度牒制度直接被废止。

苏轼把这一百张度牒卖了,得一万七千贯钱,带领工人和船夫,开始了浩浩荡荡治理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强少 狂探 快穿:这是什么,反派!亲一口 一世倾城:魔尊的妖孽爱妃 仙道厚黑录 盗墓:什么毒什么伤,全冲我来! 逐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