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60章 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时所作,诗曰:“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当时的情形,真是忙忙如丧家之犬,狼狈至极。

后来,耒阳的聂县令听说了着名诗人在他属地的遭遇,赶快特事特办,派人专程跋山涉水给杜甫送来了烧牛肉和白酒,并且帮他和家人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杜甫一家这才脱离了饥寒交迫、命悬一线的困境。

杜甫写下题目极长的一首五言诗《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表达感激之情。

诗中曰:“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赞美聂令的家风。

“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醥”,聂令的酒送得很及时,正当愁时,兼送清酒。

“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问罪消息真,开颜憩亭沼。”兵乱已平,问罪既确,杜甫愁颜为之一开。杜甫在任何艰苦情况下都关心国家大事,后人所谓“平生无饱饭,抵死只忧时”,于此诗尤可见。

洪水一直不退,前行受阻,杜甫只得折回衡州,重入湘江。从日出到日落,在湘江上反复来回,杜甫几乎是枕着湘江的涛声度过的。

被洪水围困的恐惧和半旬粒米未进的饥饿,成了压垮杜甫身体的最后两根稻草,老诗人最终在耒阳病倒了。

病倒后的杜甫更加思念远方的故乡,叶落归根的想法更加强烈。杜甫决计北归,就中止了南去郴州的行程,带病顺流而下,回潭州。然后打算赴岳州,再北上。

江水退去后,聂县令派人来接杜甫,却找不到人,以为杜甫一家已经死在了水中。他在耒阳城北给杜甫修了一座空墓,以作纪念。于是就有传说,杜甫因为十多天没吃东西,当耒阳县令带着牛肉白酒来迎接他时,猛吃猛喝因而暴毙。

这个传说虽然不准确,但杜甫的生命确实走到了尽头。

回潭州的航行中,杜甫写下《回棹》,感慨“衡岳江湖大,蒸池疫疠偏”,“顺浪翻堪倚,回帆又省牵”,借助洪水顺流而下,倒也快了些。

回到潭州后,杜甫病情加重,一直没有好转。但杜甫等不了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带着一家八口,从潭州乘船往岳阳。

过洞庭湖时,杜甫写下《过洞庭湖》:“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过洞庭湖时,杜甫风疾愈加严重,半身偏枯,卧床不起,百感交集,作《风疾舟中扶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诗。

作者在诗中叙述了自己的病情,回顾了半生颠沛流离之苦,并向亲友托咐了后事,充满着凄切动人的家国之忧。全诗结构层次清晰,依照标题划分为四个层次,即风疾舟中、伏枕抒怀、家国伤痛与奉呈湖南亲友,每层紧扣忧苦的基调,从不同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忧思愁苦,气势沉雄,艺术精妙。

第一段从“轩辕休制律”到“时物正萧森”,从风疾写起,接写湖中行船所见所感,着重表现病苦。

第二段从“疑惑樽中弩”到“得近四知金”,回顾往事,着重表现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困苦。

第三段从“春草封归恨”到“皇天实照临”,叙述入湖南后对亲友高谊的谢意,表现了作客他乡、无依无靠的孤苦。

第四段从“公孙仍恃险”到末尾,笔势宕开,叹息战乱不止而伤己之将死于道路,传达出无限深长的人生悲苦。这一段是对全篇的总结,在简洁的文字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强少 狂探 快穿:这是什么,反派!亲一口 一世倾城:魔尊的妖孽爱妃 仙道厚黑录 盗墓:什么毒什么伤,全冲我来! 逐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