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三十九章 南北经济文化之转移(中) (第2/11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四百七十年。】这一次河患的来历,盖因战国以来长期战争,竞筑堤防。

<blockquote>

汉贾让说:“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竟。赵、魏频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有所游荡。水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今堤防去水陋者数百步,远者数里。”

</blockquote>

又各以决水浸敌国。

<blockquote>

赵世家:“赵肃侯十八年’决河水灌齐、魏之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楚决河水灌长垣之外。”赵泄家:“赵惠文王十八年,决河水伐魏氏,大潦。”秦始皇本纪:“秦引河灌大粱城,城坏。”孟子云:“以邻为壑。”

</blockquote>

又有壅塞水源以害邻。

<blockquote>

国策:“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故始皇碣石石刻辞云:“决通川防。”

</blockquote>

河道与水利,为兵事所牺牲。遂成西汉间严重的水患。直到东汉王景治河功成, 此后 又九百年未见河患。

这正因北方经济文物,尚在盛时,沟洫河渠,时有兴修,故水不为害而为利。【观郦道元水经注,后世湮绝难寻者,不知凡几。】

黄河为中国患,其事始于宋,历元、明、清三代千年不绝,却正是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已在逐渐落后的时期,可见水患由于人事之不尽。

宋代河患,远因则在唐中叶以后河溯一带之藩镇割据。

<blockquote>

宋敏求谓:“唐河朔地,天宝后久属藩臣,纵有河事,不闻朝廷,故一部唐书所载,仅滑帅薛平、萧仿二事。”阎若璩谓:“河灾羡溢首尾互千里外,非一方可治。当四分五裂之际,尔诈我虞,惟魏、滑同患,故田弘正从薛平请,协力共治。否则动多掣肘,纵有溢决,亦迁城邑以避之而已,此俩功所以罕纪也。”此皆谓暗中叶以后未必无河患,然亦可谓未必有大患。若遇大溃决,朝廷岂有不知?史书岂有不录?惟如春秋狄踞卫地,黄河下游两岸农田水利在藩镇统治下,失修必多,则可断言。

</blockquote>

近因则在五代时之长期兵争。

<blockquote>

梁、唐夹河相持,决水行军,事又屡闻。如梁贞明四年、龙德三年、唐同光二年,皆决河。

</blockquote>

自此河决时闻。五代时河已屡决,至宋而遽发。而黄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遂致屡屡迁移。

<blockquote>

<b>河道自春秋以迄近代凡六大变:</b>

</blockquote> <blockquote>

一、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与漯别行,东北合漳水,至章武【今河北监山县西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笃”。】

</blockquote> <blockquote>

二、王莽始建国三年【自周定王五年,至是凡六百一十二年。】河徙魏郡,从清河、平原、济南至千乘。后汉永平十三年,【自王莽始建国三年至是复五十九年。】王景修之,遂为大河经流。【水经称“河水”。】

</blockquote> <blockquote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完美末日:当时间停止流动,我原以为这是末日,没想到却是天堂 我怀疑你不是好学生 深璐 离婚后的我,成为最强捉鬼天师 暖男的多肉花园 黑莲花太医求生指南 左氏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