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压弯的树枝:狂飘突进的民族主义 (第2/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显然,这里是从批评的角度使用民族主义这一概念的。

英国学者伯林说,民族主义是民族意识的一种“发炎红肿”状态,导致民族主义发生的通常是创伤感和耻辱感。民族主义常常是一种受自卑感折磨的人的过度反应,类似压弯的树枝反弹。“对自己实有的或是想象的美德的夸大,而对别人的荣誉、快乐和成功则充满了怨愤和敌意。实际上,18世纪的德国人对于西方人(尤其是法国人)的感觉,就具有这一特征。”3

美国学者格林菲尔德在1992年出版的《民族主义:走向现代的五条道路》一书中说,民族主义演化至今,逐渐丧失了个体主义原则,转变为集体主义原则。人民变成空洞的概念,个人的选择自由和批判精神消失了,个人对集体完全驯服。在民族主义与民主之间,丧失了曾有过的血肉联系。民族主义转变为威权主义的甚至是极权主义的,领袖高度专制,一切强调服从。只要打出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旗号,无论是践踏人权、煽动仇恨、铲除异己,还是策划分裂、杀人放火甚至发动战争,都是天然正确不容置疑的。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民族主义膨胀很能说明问题。

格林菲尔德的研究成果,或许可以诊释上述学者对民族主义崛起的担忧。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民族主义,他们赞成全球范围的阶级斗争。《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共产党宣言》的名言是:“工人没有祖国”。4

在中国,民族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民”和“族”两个字在古代文献中都有,但一般指百姓和宗族,没有近代民族意义,而且两个字没有结合起来使用。谈到民族问题时,常用“蛮”、“夷”、“洋人”等词。“民族”一词最早是梁启超在1902年发表《东籍月旦》一文时,从日文直接引进的。1903年,梁启超又从德国学者布伦奇里Bluntehli.J.K)那里引进了民族定义。这就是:同居一地,同一血统,同其肢体形状,同其语言,同其文字,同其宗教,同其风俗,同其生计。这个定义,在很长时间里被中国学界使用。

清末,梁启超在同革命派辩论时,反对排满,主张满汉一家。他从这个概念出发,又提出汉、满、蒙、回、藏各族合为一个大民族。康有为建议给这个大民族共同体命名为中华。康有为说:我国“自古皆称中国。今东西国称我皆曰支那……或即中华之转(音)也。今定国号,固于外称,顺乎文史,莫若用中华二字”。5中华民族这一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自此诞生。

近代中国连续遭受西方侵略,亡国的利剑高悬在国人头顶。提倡五族合一的首要目的,是促使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救亡图存,中国的民族主义亦由此诞生。保国保种,追求民族独立,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一课题和最重大的任务。

自辛亥革命起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战胜了外侮,实现了民族独立。二战之后,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亡国灭种的危险不复存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目标付诸实现。

但是,90年代之后,民族主义话语突然再度高涨。这是为什么呢?一是中国与西方在价值观和体制方面存在差异并且不断产生摩擦,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不时处于紧张之中;二是80年代末事变和苏东剧变之后,一度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消失。意识形态不能不求助于民族主义以抵制西方力量,民族主义因而强劲飘升,并且从知识分子小圈子的探讨迅速走向大众情绪化的狂潮。

<h3>激烈的反西方言论</h3>

何新最早在1990年提出,要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反击西方颠覆阴谋。萧功秦也在稍后提出,应以民族主义作为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疯狂的手术刀 完美无瑕 没你就不行之新征途 hp麻瓜家的韦斯莱 一人之下:我加钱居士,朝九晚五 我一个变态,误入规则怪谈! 猫娘?!我去!我喜欢猫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