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国家的文艺气质 (第2/7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与国之间愈演愈烈的方方面面的竞争,它们的存在似乎具有置之度外的超前智慧性——人类的生存形态在许多方面日新月异地变了,唯独在国与国争、人与人争一点上,从没变过,离“天下大同”的理想还很遥远。

当然,并非所有小国都已是理想国;半数那样。它们的人民,多半之生活幸福感,绝不低于经济大国的人民。

世界上还有些国家,人口在五百万或一千万左右。其中某几个国家,却能在各方面令世界仰慕。用时下中国年轻人的话说,那些国家很“厉害”——它们的“厉害”也充分体现在文化、文艺方面。

在它们那儿,文化是文化,是以文字成果为概念,以思想比重为前提的;而文艺是文艺,是文化的演变现象。这两者它们一向分得较清,从不混为一谈,也绝不会本末倒置,错乱关系。在它们那儿,不但没有“文化产业化”的提法,即使对文艺也不倡导“产业化”。也许,它们认为,“产业化”是背离文艺本质属性的吧?谁知道呢。它们从没发表过任何文化宣言,世界对它们的文化主张知之甚少,只能以它们的文化现象就事论事。

比如奥地利——面积八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八百余万,才是北京现有人口的三分之一。

奥地利是德语国家、天主教国家,罗马天主教为国教;同时也是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

奥地利人崇尚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建筑艺术。他们曾经产生过的文学流派很多,绘画与雕塑艺术的流派颇多,在造型艺术方面达到过令世界公认的高峰。读书,听音乐,看歌剧是他们主要的爱好,首都维也纳有“音乐之都”的美誉,多位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在那里度过创作和演出时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久已蜚声全球,每年都有近十亿人收看电视直播。

普遍的奥地利人对文艺的选择态度都近乎严苛,他们的标准一向是欣赏价值而非娱乐口味。这使任何旨在以娱乐性高而大赚其钱的文艺,面向奥国都根本打不开市场。倘以国家为集体在全世界选“雅人”,奥国人的排名肯定靠前。其八百余万人中,至今已有十八人获得诺贝尔科技成果奖。解剖学、神经外科学、矫型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先驱人物都是该国人。第一位奥地利人获诺奖距今已九十年,那时奥地利才五百万人口左右。

“一战”和“二战”,也使奥地利国民经受了严重的创伤。

他们后来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我试图给自己一个明白已经很久,却一直想不大明白,只能从逻辑上并非多么自信地推断——某类宗教之传教场所,方式具有显然的诗性和既肃穆又愉悦心灵的文艺性,如优美的管风琴声、童声唱经班、民间自发组织的诵经活动、友善互助的教义要求,长期地影响一代代人们,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亲近优质文艺的共同习性。此种共同习性,进一步决定了其文艺的优质性,遂成基因,生而有之。这种对优质文艺的共同的亲近,使劣质文艺在本国没有自生环境,由外来也会遭到共同排斥,于是造就了一部分文艺爱好方面具有典雅倾向的人类。这部分人类的共同特点是——对文艺的欣赏愿望远大于娱乐愿望,并且喜欢与家人、恋人、朋友共同欣赏;独处之时喜欢读书,对书的选择也像对文艺的选择一样排斥劣质。他们远行时总是会带着书籍,在周围皆“手机控”的情况之下,一点儿也不会因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读书而不自在。他们在别国观光时,身处喧闹之境,眼见刺激场面,自己也大抵不至于因之表现亢奋,只不过会情不自禁地镇定地拍照——这样的一些人类,依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未免太过古板。实际上他们一点都不古板,比我们更是感性的人。但促使他们激动的事,与促使我们激动的事往往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国家人口虽少,人口素质明显的高,可被集体视为地球村的优秀公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穿成偏执男配的早死白月光[穿书] 逝者证言:跟着法医去探案 闯广东 我的初中h 伪装小怂包[快穿] 小秀才和大猎户 食全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