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正文 走出吴庄(十五)阴差阳错 (第1/14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b> </b><b>十五</b>

<o:p> </o:p> 一年半以后,陆文景就在省城西站立稳了脚跟。她好比一株香椿树苗,原先生长在有毒的地层里,枝叶萎枯。一旦被移植到肥沃的土壤里,就枝繁叶茂、绿荫如盖了。<o:p></o:p>

赵春怀所谓在省城上班,其实是为了名声更好听。准确地说,他所在的省城西站位于郊。这里离市中心很远,离西山矿却很近。便于往全国各地发运煤。据说在西山之西,大约二、三里的地方还有个神秘的军工建设基地。所以这小站虽然客流量不大,货运量却不小。还常常运送些号有&ldquo;保密&rdquo;字样的集装箱。赵春怀的工作就是穿上蓝色的铁路制服,站在站台上面朝着进站出站的火车摇晃手里的红旗和绿旗。<o:p></o:p>

陆文景之所以喜欢这个地方,并不是因为它繁华、热闹。而是因为这地方不割资本义尾巴、不搞&ldquo;一打三反&rdquo;。一年四季,户外的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纵横闪亮的路轨上、轰隆隆进站、出站的火车上。虽然大喇叭也播&ldquo;两报一刊&rdquo;论、也喊流行的口号,但呐喊仅仅流于形式,深入人心的依然是车轮的安全滚动。<o:p></o:p>

铁路职工们的住宿条件远没有农村姓宽敞。都是洋灰瓦盖顶的低矮的平房,一间十平方米的单身宿舍。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带家属的职工就把铺靠了后墙,床前再摆个一人高的旧文件柜。这就把屋子一分为二了。后面是卧室,前面的空间就兼作客厅和饭厅了。<o:p></o:p>

灶房却在屋外窗台前。砖垒的灶台、铁皮卷的烟筒、石棉瓦搭建的小棚。遇到刮南风时,烟往小棚内倒流。生火的女人们烟熏火燎地淌眼泪,呛得直咳嗽。看文景柴一把炭一把珠泪滚滚的,赵春怀问:&ldquo;没想到这么窄逼、这么受屈吧?&rdquo;文景只把那晶亮的大眼望着灶口,头也不抬说:&ldquo;比农村搭野灶熬胶和烟煤好闻多了。&rdquo;每逢这时,赵春怀就十分感动。目不转睛地看着年轻漂亮的妻子。这里的居住条件的简陋和赵媒婆所宣称的到省城享清福,其反差是多么大呀。从不见文景失望和抱怨。赵春怀没有见过任何女性能象她这样随遇而安、随地易处。从脱掉红嫁衣那一天开始,她就找了破麻袋、细沙子,噌噌地擦出了他那锈迹斑斑的旧铁锅;娴熟地搬砖和泥,修整好他那废弃不用的灶台(自打离婚后,赵春怀就懒得做饭,吃开了集体灶)。没几天的功夫,当他下班归来时,那石棉瓦搭成的小棚里就菜香饭熟热气腾腾了。她的熟练自如、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根本不象才娶的新妇,倒仿佛是探亲归来的女人。<o:p></o:p>

春天来了。柳叶儿、羊蹄子草、布谷鸟、红嘴雀儿,冬眠后的一切有生命之物又出现了。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生机。文景便邀了意气相投的职工家属们到附近的坡梁上去捋榆树钱、挖野菜。把春天的绿意带到铁路职工的宿舍里、餐桌上。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文景总是有新的创意。发现了一块长满蒲公英、灯笼草的荒地,她便确认这块地土质好,建议大家来开垦。不料响应者竟寥若晨星。这里家属们的兴趣大都在织毛衣、进市中心购买时髦衣服上面。再就是串门子、笑话去煤矿&ldquo;粜黄米&rdquo;(暗指卖淫)的女人。但凡嫁给铁路职工的姑娘媳妇,靠的都是几分姿色,图的是享清福,盼的是男人们月底开了工资,自己来点票子,享受那优越感。对于捋榆钱儿、挖野菜这唾手可得的收益,她们还愿意体验体验。在大太阳下抛头露面来刨荒地,晒黑了脸、震粗了手、让男人不待见,谁来负责呢?<o:p></o:p>

文景则不然。她的开荒既是习惯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梦寐难求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杀手穿越:废柴逆天三小姐 佛系幼崽团宠指南 科研大佬穿成小可怜后[快穿] 八月的星期天 术以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