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6现实里的等级观念 (第2/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中国,就是外国,也没有第二个鲁迅,不论是海明威还是加西亚,不论是帕斯捷尔纳克还是帕斯,都缺少鲁迅式的伟大人格影响,更不要说得了诺奖后又与纳粹合作的挪威作家哈姆逊了。他们是匠人,不是中文意义上的大师。

然而有一种理论令我懔然怵然,就是把鲁迅与中华民族分裂开来、对立起来,以鲁夫子的洞明证实国人的卑劣与没有希望,以鲁迅证明中国现当代其余作家的不足取,声称鲁迅是“一个人与全中国战斗”等。我有时候爱较劲即抬死杠:“如果一个人与全中国战斗,那是为了谁战斗呢?为外国?为联合国但不包括中国?为人类但不包括华人?”当然也可以解释为爱之深责之切,鲁迅深深地了解国人的弱点,沉重地鞭挞的目的还是为了国人的自救,鲁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我直觉地认定鲁迅是非常中国的现象、非常中国的人物、非常中国的英雄,中外都无法重复。

大师的道义资格与技艺资格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时也颇让国人心焦。我们自古是重视道义资格的,讲人生,讲价值,最后都要归结到讲道义上,我们的政治常常是道德化的政治,故有王道、霸道的辨析,故有贰臣、忠臣的区别,这种概念至今被某些人乐道。我们的文化也常常是道德化的文化,叫作文以载道。修齐治平的理想的核心是通过个人的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先器识而后文艺,这是古往今来的不易律条。不论是从政从文,要取得参与的资格首先要取得道义资格。这方面从政的人好讲一点,有了权、有了政绩、有了群众拥戴,什么事都好说。从文的人则要跟着风接受各种审查和议论,先跟着风犯错误,再跟着风受批评。不但领导要你说清楚,人民尤其是同行更要求你在时过境迁之后说清楚。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提倡的是又红又专,一九六六年春为又红又专问题某权威大报就连发许多篇社论,一论再论达到吓人的许多论之多。现在则叫作德艺双馨,亦即选拔干部上的德才兼备,具体内容有不同,但思维模式差不多。

这当然是事出有因的,革命的威严与权威是压倒一切的,新生的革命政权,要求的首先是政治上的忠诚可靠即红,如果你心怀叵测,技艺上再好也要批倒、批臭,至少是要封杀的。

外国人也有他们的类似又红又专、德艺双馨的价值系统,当然只需改动一字,即把红改成白或其他颜色即可。外国人不那么单一,至少是作多元状,鼓励完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异议者,再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新左翼直至共产党人眉目传情、心心相印,有时候也还是有戏看的。

有趣的是我国如今的某些新新论者,也掌握着一个又X(红以外的颜色)又专或德艺双馨的标尺,只是把标准颠倒一下,你认为进步的、红的、有德的,我认为是软骨,你认为不红的,疏离的乃至有那么点反动的,我认为是宗师、是风范。他们分析起具体的知识分子来,其严肃性与诛心性,其用语与方法的严厉,很像是党的小组生活会上思想帮助、批评与自我批评。标准虽然倒了个个儿,思想方法、思维模式、语言与表达方式并无不同;风向虽然变了,跟风哄秧子的劲儿并无不同。

许多大师在他或她生前并不被广大公众接受为大师。立时被广泛接受的有时可能是大众情人性质的人物。文学嘛,当时你我都可以说这说那,但很多情况下需要时间的考验。急于肯定或急于否定大师,都是至少常常是一厢情愿。

一面评定着当年当月的最佳作家作品,就是说如此地注重着时效时文,一面争论着谁是谁不是,证实着或证伪着大师,是不是急了一点?

大师不大师,它的效应是滞后的而不是立时的。对否?

至于以是否获得某项国际大奖作为是否大师的标准,这未免太通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草色烟波里 重回九零拆迁前 [星穹铁道]网友想和你面基 极致娇宠,从一夜深情开始 为军火库舔女主三年,她却当真了 1941重启波斯 男配视频直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