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三 含冤身死 (第2/5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收复人心,而是搞特务政治,想方设法监视、压制臣子。他的逻辑大概是:我犯大错误丢了脸面,难道你们就一贯正确吗?我只要挑出你们的错,就说明我依然比你们正确,比你们英明,脸面不就捞回来了吗?作为孙吴众臣中威望卓著、实权在握的领袖人物之一,陆逊在这场打击中自然首当其冲。

于是,主要针对陆逊的打击就发生了。这是什么样的打击呢?

这场打击叫做“中书校事”。“中书”即“中书典校郎”的简称,是孙权特别设置的一种官员。至于“校事”,即审查监督军政事务。孙权从宫廷侍从人员中,选了吕壹、秦博两人,担任上述职务。他们官位不高,实权却极大,大到有权检查朝廷任何军政机构的公务文书,有权监视举报任何一位大臣。说白了,就是孙权放出来的两个特务。

其实,设置校事官监视群臣的发明权属于曹操,史称“昔武皇帝大业草创,乃有小罪不可不察,故置校事”。这见于《三国志》卷十四《程昱传》。曹操素来以权术驾驭臣下,他设校事不足为奇。孙权以往一直对杰出大臣十分尊重和信任,如今却邯郸学步仿效曹操,这样的变脸表演就未免令人惊讶了。

吕壹和秦博开始校事后,孙吴的大臣马上就领教到了他们的厉害。《三国志》卷五十二《顾雍传》中形容是:“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他们举报罪过纠察奸邪,细微小事也要上报;再加上想方设法上纲上线,把无罪定为有罪,小罪定为大罪,诋毁攻击大臣,排斥陷害无辜。

哪些大臣是重点攻击对象?《三国志》卷五十二《步骘传》列出三位:“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丞相顾雍,与陆逊一样出自江东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的名门望族。他为人谦和,办事谨慎。太常卿潘濬,字承明,武陵郡汉寿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北)人氏,是荆州的名流,协助陆逊镇守武昌。这两位都是文臣,实际上是陪衬,真正的重点是威信最高而权力最重的陆逊。

吕壹嚣张跋扈,西面查武昌,东面查建业,把大臣经办的公务文件查了个底儿朝天。而孙权也根据他莫须有的检查报告,连续向陆逊、顾雍等朝廷大臣责备追问。弄得陆逊和潘濬,一谈到彼此的遭遇就忍不住涕泪横流。经过这一番大折腾,孙权觉得把朝廷风头人物的脸面和尊严统统扫了下去,自己重新站在权威制高点上,也就挽回了脸面和尊严。目的既然达到,就以假公济私的罪名,将吕壹处死,中书校事制度就此停止。

中书校事制度停止了,陆逊在政治上遭受的打击却没有停止。事实上,中书校事只是一场更大打击的前奏。

原来,君臣之间已经存在的老矛盾,再加上孙权家庭争端引发的新矛盾,两者紧紧纠结在一起,又酿成了另一场重大政治事件,使陆逊遭到更为沉重和严酷的政治打击。

这一重大政治事件,史书称为“二宫构争”。具体而言,就是分别居住在各自宫廷中的太子孙和、鲁王孙霸,为了取得继承人位置而引发的政坛斗争。斗争为何会发生呢?玄机在哪里?“三国探客”告诉你。

儒家经典《礼记》的《大学篇》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套修齐治平的理论,儒家一直提倡。然而即便是文治武功相当辉煌的英主,在齐家方面,特别是在挑选继承人上,成功者也很少。秦始皇能一统天下,却不能防止少子胡亥算计大哥扶苏。汉武帝雄材大略,却把自己的太子刘据,逼得逃亡民间上吊自杀。为何他们不能和睦一个小家?根本原因是本人在修身上很差劲,好色。好色则多妻,多妻就多子,儿子多,继承人只能有一个,当然争得头破血流。如果君主本人再不讲原则和规矩,偏听偏信,那就更热闹了。

就三国而论,确立继承人最为平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再撩一下试试 藏在我心底的你 王者学霸系统 帝宴:天下永乐 界隙穿梭李云龙抗日援朝双界传奇 异境龙闻 锦绣凰图之重生侯府嫡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