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安史之乱结束后,大唐王朝艰难地从崩溃边缘逐步走回到正规。
然而,由于各地藩镇节度使掌握着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了朝廷的权威和凝聚力。
成德镇是“河朔三镇”之一,其实力在所有藩镇中算得上数一数二。在唐代宗后期,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为了防止被朝廷瓦解、吞并,就与魏博、平卢、山南东道等藩镇结成军事同盟。
建中二年(781年),李宝臣去世。按照惯例,他的儿子李惟岳将会继承节度使之职。
然而,唐德宗(唐代宗长子)却打算趁机削藩,因此拒绝了这一惯例。
于是,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唐德宗的削藩想法并非没有道理。成德、魏博、平卢、山南东道这四个藩镇结成的军事同盟虽然实力强劲,但朝廷这边除了拥有一支已初具规模的军队(神策军)外,还有忠于自己的幽州、河东、昭义、宣武等藩镇。因此,即便在硬碰硬的情况下,发动叛乱的四个藩镇也绝对不是朝廷及其支持者的对手。
战事的最初发展形势基本符合唐德宗预期,最弱和最孤立的山南东道首先就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击溃。而成德、魏博、平卢三镇则在朝廷和其他勤王藩镇的围剿下节节败退。
到了建中三年初,成德镇重要将领张孝忠投靠到了幽州节度使朱滔旗下,成德镇实际控制人李惟岳被手下将领王武俊杀死,之后王武俊率领全镇将士向朝廷投降;平卢镇的实际控制人李纳(平卢节度使李正己之子,李正己病逝后自领平卢军政大权,但未经朝廷批准)在强大的军事压力下谋求与朝廷和解;唯一还在坚持抵抗的魏博节度使田悦被围困于自己的治地魏州。
如此一来,平定叛乱几乎已成了近在眼前的事情。
在轻松取得胜利后,唐德宗认为削藩路线完全可行,于是就采取了更加强硬的态度。他下令将成德镇一分为三,由王武俊、张孝忠和康日知这三个原成德镇的重要将领节制,并命王武俊为幽州军提供后勤支援。同时,朝廷拒绝了李纳的请求,准备用武力将其消灭。幽州军则继续承担主攻魏博的艰巨任务。
唐德宗这一系列安排很快就引起了各藩镇将士们的不满。
王武俊认为自己杀死李惟岳,当居首功,如今却与什么都没做的康日知平起平坐,同样担任团练使的职务,这让他心里难以平衡,而且朝廷还要求他向幽州军提供给养,显然是有意削弱其实力。
被围困中的田悦派人去游说幽州节度使朱滔,向他直言唇亡齿寒的道理。朱滔也认为自己在平叛中出了大力,但却没得到多少实质性的好处。如果魏博等镇都被平定后,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就是他自己了。于是朱滔决定改变立场,并联合心怀不满的王武俊一起出兵解救魏博。
原本即将平定的“四镇之乱”再起战火。
朱滔、王武俊加入叛军阵营后,战争很快就进入了相持阶段,朝廷和河北几大藩镇间的实力旗鼓相当,双方都无法迅速击败对方。
此时,位于南方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却响应叛军号召发动叛乱,并迅速占领汴州(今河南开封),切断了朝廷与富饶的南方地区的供应路线。战争天平迅速倒向了叛军阵营。
在叛军强大的攻势下,唐德宗先从长安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又从奉天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最后,迫于无奈的唐德宗提出了既往不咎和承认现状的条件,给那些只想获得朝廷承认的节度使一个选择。多数参加叛乱的节度使最终目标并非为了推翻唐朝,于是便接受了朝廷提出的条件,并取得了崇高的封号。叛乱形势这才大大得到缓解。
后来,入关赴援的神策军将李晟率部平定叛乱,朱滔等人亦相继表示归顺朝廷,藩镇叛乱至此平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