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一章 万象更新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h2>1、吃饭是个大问题</h2>

在武则天退位之后,到李隆基即位之前,坦白的讲,老百姓们日子过的并不舒坦,对于百姓们而言,谁当皇帝并不重要,朝廷上层哪个派斗倒哪个派他们并不感兴趣,自古以来百姓们最关心的就是吃饭问题,可是那几年全国各地水灾、旱灾、蝗灾,灾灾不断;虽然那个时候没有关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但帝国上层由于争权夺势而打的不亦乐乎,赈灾问题没有几个人能够关心,所以受灾的百姓们,其惊恐程度不亚于听到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

现在,随着李隆基的登场亮相,赈灾将是他首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这即是他的主观意念,同样也迫于客观形势。

早在景云二年(711年)汾水流域发生大地震,而转年全国便发生了两次饥荒,这次饥荒的时间一直持续了一年多之久,一直到李隆基改元年号为止,饥荒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面对这个问题,李隆基确实不敢怠慢,因为他知道如果饥荒问题不解决好,很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大批的难民长时间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就会逐渐变为流民,就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不安定因素之一。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解决粮食问题,说句实话,那个时候全国各地并不缺粮食,但为什么最终会造成灾民没有粮食可吃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隋朝的义仓制度说起!

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在全国各地曾经建立了很多义仓,所谓义仓就是政府在粮食丰收的年月,购置大批粮食储存在各地方,一旦发生饥荒,政府就可以进行宏观调控,以低廉的价格卖给灾民们,算是一种常用的赈灾手段。

可是随着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方的割据势力趁火打劫,将自己归属地的义仓据为己有,在这一点上李唐王朝也不例外,可以说正是那些义仓里的粮食使李唐王朝逐渐站稳了脚跟。

从中尝到不少甜头的李唐王朝,在建国继续沿用义仓制度,而且建国之初百废待兴,长安城附近经常缺粮,所以就从各地的义仓调拨粮食运往长安。

事实证明,做什么事情一旦形成惯性,就变成了一种潜规则,在此之后各地的粮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所有人都将各地的义仓当成了长安城唯一的储备粮仓,即使发生饥荒时,各地方也仅仅是从义仓拨出很少的一部分粮食用于当地的赈灾,因为地方官最在意的是头上的乌纱帽,如果义仓粮尽,万一长安城急需粮食,而到时自己拿不出来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毕竟决定自己前途的人都在那里。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李隆基即位为止,如今他坐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宝座,决心开创盛世局面的他,决心利用这次赈灾的机会,恢复各地义仓原有的作用。

为此,他下令各地从现在开始严禁从义仓里调拨粮食运往长安,开放义仓用于当地的赈灾。

应该说这对于刚刚执政的李隆基来讲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各地的粮食问题虽然解决了,但长安城的粮食从哪里来?

对于这个头痛的问题,李隆基思考了很久很久,坦白的讲,帝国的疆土这么大,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全都粮食欠收,例如江南的粮食收成就很富足,但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月,如果从江南大批运送粮食到长安,却是个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

虽然隋炀帝杨广以其天才般的想象力,开凿了京杭大运河,确保了南北水路交通线的畅通,而且又连接了长安到洛阳的水路运输线,但时过境迁,随着唐朝建国后,尤其女皇武则天定都洛阳后,运河年久失修,早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更说不上充当运输线。

问题的关键是,水路运输在当时来讲的确是最方便、最简捷的一条道路!

面对如此现状,李隆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男配偏要一身反骨[快穿] 我把梦写成小说 三国:蜀汉败家子,开局火烧卧龙岗 规则世界入侵,我们是第一批学生 厕所艳遇 灵性剑武 社恐雄虫靠漫画火爆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