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九章 结案X入汉X总办(二)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这一进汉口,阳光和暖,万里无云,城里找不到一丝雪的踪迹。乡下小子朱胜文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看着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马车、驴车、黄包车川流不息。挂着各式各样招牌的柴米面油盐酱醋茶糖、雪茄香烟及烟叶、木材、铜器、铁具、木炭、棉布、皮革、煤油及灯、蜡烛、洋火、金银首饰、笔墨纸砚等各种店铺,门口摆卖着五花八门的清、洋商品,叫价的,还价的,操着天南海北各种方言,每个人都忙碌得不可开交。当然,耳边听得最多的自然是黄陂乡音,当真是“无陂不成镇”。南北兼有的饺子即北方水饺、水饺即馄饨、牛杂粉、牛肉面、各种馅料的包子、面窝、油条、凉皮、锅盔等各色小吃店48年后才有“蔡林记”热干面问世,这个时代的武汉人是无福享用的人满为患,饥饿而来,饱足而去。各种肤色、各种发色、各种服色打扮的洋人出没在街头巷尾,叼着雪茄,戴着高帽,做着生意,买着东西,蹓着狗狗,派着福音书。好一幅安定祥和的浮世绘!

“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是中国名茶的主要产地,汉口正处于这些茶叶产区的中心地带,且拥有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因此‘湖南茶溯湘江、沅江、澧水,陕甘茶循汉水,江西宁州茶及安徽祁门茶溯江而上,四川茶顺江而下,麇集于汉口’。故‘(汉口)街市每年值茶时,甚属盛旺’。百里江滩,十里港口,万帆林立,泊岸离港,穿梭往来。江滩码头,人头攒动,肩挑背扛,通宵达旦,络绎不绝,极显汉口茶港之繁荣、忙碌之景象。据记载,当时两江之上停泊的茶船多达25000多只,可见当时汉口港之壮观。”--《天下茶仓--汉口东方茶港》 P.92这里就是后来有着“东方芝加哥”之称的汉口清末日本驻汉口总领事水野幸吉在其1908年出版的著作《汉口-中央支那事情》一书中首次称汉口为“东方之芝加哥”。

曾纪泽拎起随身西式公文包下车与朱胜文惺惺相惜、一番告别之后,拦上一辆黄包车朝英租界拉去。朱胜文看着曾纪泽远去,心中万分惆怅。一方面对这位毫无一丝大清侯爵架子的中年人,生出几分敬佩之心和忘年之交一般的亲切感,对于亦师亦友的曾纪泽的离去当然心中颇多不舍。另一方面,知道曾纪泽即将要去的地方正是这些天一直向往的汉口租界区,沿着那个方向走一定能够找到俄国人的“亚历山大教堂”,就一定能找到米神父,也就一定能找到拉伊莎。朱胜文出神地看着曾纪泽离去的方向,眼中流露出的是那样的哀伤和落寞……

车夫曾二魁把车停在路旁,系好马锁好车,喊了朱胜文归队,领着大家往江滩上的码头走去。来到码头入口旁边的一间不大的二进屋子,上面挂着一个“长和川”的小招牌,推门而入,大家也跟着进去。

外间横放两张长方桌,每张桌子配一张凳子,桌上都放着些笔墨纸砚及文书、单据等物,两个盘辫的办事员在各自桌上极快地打着算盘,并不时在纸上写写记记。里间一张大班桌竖放,桌前两位二十多岁的青年男子正坐在椅子上谈论着事情。其中一位年纪稍大,身高还好,眉眼清秀,面色微黑,身穿棉布大祅,头戴瓜皮帽的长辫男子,看到大伙过来,站起身,冲车夫笑道:“二魁,来得挺早的嘛!茶船还没到呢。小伙子们先在沙发上休息下,船到了卸完了茶你们就可以上船走了。”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旁边靠墙地方放着的,几张连在一起的水蓝色半旧天鹅绒提花布艺sofa即沙发,舶来品,19世纪中叶引入大清,示意大伙坐。

二魁先同另一位和曾清平打扮差不多的面色稍白的年青人打了个招呼,然后对曾清平说道:“远哥好!……平哥,一共六个人,交给你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车还锁路边呢,我先回了。”然后对小伙们说道:“你们几个一路上要听平哥的话,他会带你们到羊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之最强王权 状元大人她还活着 都市:开局沉睡亿万年,醒来无敌 星际之最强霸主 中意你 老千:罪恶之手 女神的贴身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