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5章 机器人和仿生人 (第3/4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猫和老鼠》的鼠洞更改为更适合放机器人的地方。

长远来看,如果我们能把小型机器人进一步压缩成蜜蜂甚至是蚂蚁的大小,收纳就更不成问题了,因为超级小的机器人可以爬到很小的瓶子里,不会占用太多空间。这样的小型机器人可能需要生物工程技术,比如制造仿生蜜蜂,而不是机械设备。如果要在这个想法上再进一步,也许我们要考虑一下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非常精细,相当于在纳米级别上制造物体,一纳米等于一米的十亿分之一,或者一英寸[1]的五百万分之一。科幻作品中描绘的纳米技术大多是邪恶的、有摧枯拉朽的力量的、超级精密的器件,小到肉眼不可见,但这些器件聚在一起便会形成所谓的“灰色黏质”——纳米机器像洪水一样铺天盖地而来,势不可当地摧毁包括人和导弹在内的一切东西。在迈克尔·克莱顿的小说《猎物》(Prey)中,失控的纳米机器人吞噬了一切。但是,我们怎么从现有的技术过渡到纳米级别的机器人呢?答案是利用超级小的颗粒,就像肉眼不可见的超级小的二氧化钛颗粒可以被用作透明的防晒霜一样。这其中的很多争议都聚焦在金·埃里克·德雷克斯勒身上。

德雷克斯勒于1986年出版了《创造的发动机》(Engines of Creation)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分子工程”的概念,即数以亿计的小零件组合成单独的“分子”或者物质单元,再用这些分子组装任何东西。坦率地说,德雷克斯勒的这本书是没有故事情节的科幻作品,不仅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和他提出的概念依然差距很大,而且因为这个想法基本不太可能实现。设想用这样的“分子”来组装人形机器人。人体(在此是个绝佳的例子)大概有7 000万亿万亿(7×1022)个原子。把7 000万亿个原子组装在一起组成一个人形物体大概需要1万亿秒,约为3万年。所以,这绝不是一夜之间能完成的事。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纳米技术更多的是在材料科学领域,而不是组装小型机器人。就像防晒霜里的纳米颗粒一样,我们也会使用纳米管和纳米纤维,这些材料非常强韧,是电的良导体。单原子厚的片状材料石墨烯和我们常见的笨重材料不同,它的性能绝佳。如果我们可以制造真正的纳米机器,我们就有能力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事实上,我们很有可能需要用一台纳米机器来制造另一台纳米机器。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是最早思考纳米技术的人之一,他在一次名为“底下的空间还大得很”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可以用很小的机器来制造更小的机器,然后制造更小的机器,就这样循环下去。即使这样,我们面对这种规模的自然复制仍然需要警惕。自然界中发生的基因突变就是这种自然复制中出现问题的模型。在多次复制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错误。积累的错误会导致失败,但偶尔也会产生更好的个体。如果好的性状可以遗传到下一代,那么自然选择的过程将确保优胜劣汰。以上就是简化版的进化过程。这个过程对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适用,对纳米机器也适用。当机器被大量复制,并且把每个小变化延续到下一代的产品中时,产品也会进化。这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灰色黏质”的问题。

当然,如果有一天我们成功实现了可以自我复制的纳米机器的生态架构,那么我们肯定要编入一些保护措施以防止变异往我们不希望的方向发生,让偏离原设计的变异都自我毁灭。推想纳米机器的进化过程和相关的道德问题确实很有意思,实际上我们也许永远不用为这些事情操心,因为在这个方向上每向前迈一步都需要攻克巨大的科研难关。

已经有一些实验生产出了前景喜人的纳米机器部件。比如,可以拼装分子的纳米齿轮,像剪子一样修剪其他分子的纳米剪刀。但是,以这些为基础,制造出纳米机器的确还有很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玄门传说 追逃十二女警 麻烦别来沾边 穿为阴冷掌印的亲闺女 我在修真界做亿点小买卖 闺女惨死后,年代老实人爹觉醒了 明天再做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