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5月10日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晓松说——历史上的今天》来到了5月10日。1940年的这一天,德军开始进攻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正式开战。1988年的今天,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逝世。1953年的今天,上海青帮大亨黄金荣病死。

<h3>|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逝世 |</h3>

1988年的今天,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逝世。我个人对沈先生有很多感情和感触,我自己也是拿笔写东西的人,沈先生的作品我从小就读,可以说是高山仰止。有些作家你要首先知道这是他的作品,读的时候才知道这是他写的;而有些作家你根本不需要知道这是他的作品,随便拿出一页看看,就能断定是他写的,沈从文先生就有这样的魅力。

沈先生擅长描写家乡以及那些有很多水的地方,作品里到处都是水:河流、码头以及那些跑船的人,气质极为罕见。民国时期大量文人都是海归,大多毕业于名校,因此作品大都充满书卷气,大量运用各种典故掉书袋(注:卖弄才学),包括钱锺书先生写的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那里面卖弄才学的地方太多了。而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有一种非常清澈的乡土气,而且那种乡土气还不是北方的乡土气,那是一种让人感觉到虽然阴着天,但是河水清澈,所有的砖都是青苔颜色的那样的一种气质,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

沈先生是民国文人中学历最低的一位,在民国大家、名士辈出的时代,像沈从文先生这样的作家非常难得。民国时期,人们疯狂地留东洋、留西洋、下南洋,各种各样的大名士从海外回来在大学里做大教授,就连自称为“小文人”讽刺那些大教授的鲁迅先生也曾留学东洋,受过高等教育。而沈从文先生只受过小学教育,后来完全靠自学——我个人认为那都不能叫自学,靠的就是天赋。自学的人有很多,除了沈先生以外,到北大旁听的著名人士也有很多,但沈先生笔下的这种气质,和这些其实都没关系。那是一种天赋,就像有人唱歌,有人演戏,有人画画,那是一种你觉得根本学不来、教不会的东西,沈从文先生的文笔就是那样与生俱来的。

沈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被错误批判的文人,其他人都是1957年、1966年才受到迫害,而沈先生1950年就被打入冷宫,去故宫博物院当讲解员。他利用在故宫工作的机会研究了很多东西,但他再也没有发表过文学作品,也不被允许发表作品。

沈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再也没有动笔写过一本小说。以前沈先生家里珍藏着很多善本,包括明朝出版的小说等,结果都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烧毁了。但是在1969年冬,沈先生在被下放的牛棚中,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超人的记忆力,在手边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写成了他的最后一本书,叫《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本书听起来像一本学术著作,但是如果看了就会知道,这是一本荡气回肠的中国历史大小说。它不是一个设计师或者一个研究服饰美术的人在讲衣服怎么设计、怎么好看,而是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用服饰做线索串联了起来:南方人、北方人、战斗的人、欢乐的人,他们从哪里来,他们要到哪里去……大家看这本书的时候,要看沈从文先生的文笔以及他对整个历史和人性的透彻洞悉。

沈先生一生命途多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小学文化的沈先生来自湘西凤凰小城,最后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也说明了民国时代不拘一格降人才。今天一个从乡下来的没有任何学历的小学毕业生,可能成为大学教授吗?沈先生也经常受海归大学者、各种大名士的排挤。沈先生做西南联大教授的时候,西南联大有一位教授叫刘文典,如果熟悉民国文坛就会知道,刘文典特别狂,但是学问也特别大。在西南联大教授开会的时候,刘文典曾公开说:“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陈寅恪值四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南方纪事 全家偷听我心声杀疯了,我负责吃奶 反派:我成了主角师弟的替身 万千宠爱 周婶的妈妈 大魔女笔记 情深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