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的叙述,他们分别把妻子和丈夫的大大小小的秘密泄露给对方。而立足日常经验阅读小说的读者多半要表示一点诧异。一个年过半百的男作家和一个人到中年的女教授能够在如此情形下产生这种关系?这又是怎样一种关系!他和她保持书信往来,在总统府宴会之后一直没有见面,除了在柏林泰格尔机场的一次擦肩而过。尤其令人诧异的是,他和她在信中长期使用尊称“您”。我们知道,德语的“您”是妨碍友谊和爱情的屏障。和德国人相处,如果不从“您”过渡到“你”,那就谈不上友谊,更甭谈爱情。也正因如此,当女神学家在那封谈论卡尔·巴特的信中突然从“您”切换到“你”的时候(这已经是俩人之间的第二十多封信了),作家不禁“得意忘形”,即刻宣布要“为卡尔·巴特做弥撒”,同时告诉对方:我怎么受得了这个?你的“你”!另一方面,彬彬有礼的称谓并不妨碍他和她相互倾诉,相互透露隐私。他们甚至在第一封信就已说到“房事统计数据”!这俩人的谈话内容和彼此的关系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反差。同样地,有些读者可能对女教授的形象表示诧异,觉得她不像一个女人,也不像一个谈恋爱的女人。她似乎调侃多于抒情,讽刺多于表白。她和作家一样机智、一样俏皮,还常常使人联想到她和他的共同造物主——马丁·瓦尔泽。如果考虑到这些细节,人们当然有理由追问这种关系是否可能、是否真实、是否现实。
然而,《第十三章》是有理由或者说有资格超凡脱俗、不拘小节的。倘若完全从日常经验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必然是不得要领,“不解风情”。为避免读者陷入过于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解读方式,瓦老未雨绸缪,相继让神学家和作家进行自我评论。前者第一封信的署名就是“为自己竟然把这些事情向您和盘托出而感到奇怪的玛雅·施内林”,后者在第三封信的开头就感叹“彼此都不了解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知心话要说!”如果理解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对真实性问题保持高度警觉的读者完全可以放松心态、转变心态,从另外一个角度、从另外一个层面去思考问题。譬如,假设我们用阅读《变形记》的心态来阅读《第十三章》,我们就不会追问这两个人之间怎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关系,正如我们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不会去追问一个人怎么可能变为一条虫。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向牛顿学习,承认文学世界也有“第一推动力”的存在。换言之,读《第十三章》的时候,一旦我们接受“彼此都不了解的人竟然有这么多知心话要说”这一“公理”,我们就会豁然开朗,就会发现作家和神学家讲述的故事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而且能够接受经验和逻辑的检验。这与我们忽略人变虫这一荒诞细节之后就会发现并且惊叹格里高尔的故事高度真实是一个道理。
《第十三章》这一标题决定了瓦尔泽这部小说可以超凡脱俗、不拘小节,而标题的玄机就在数字“十三”的基督教内涵。我们都知道,因为有最后的晚餐,所以犹大成为数字“十三”的同义词,数字“十三”就有了“泄露”、“出卖”、“背叛”的内涵。瓦尔泽小说所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