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漫谈翻译: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 (第1/4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翻译可以说不是一门学问,也不是一种艺术,只是一种服务。从前外国人来到中国观光,不通中国语,常雇用一名略通洋泾浜英语的人权充舌人,俗称之为“马路翻译”。做马路翻译也不容易,除了会说几句似通非通的句法不完整的蹩脚英语之外,还要略通洋人心理,拣一些洋人感兴趣的事物译给他听。为了赚几个钱糊口,在马路上奔波。这也算是一种服务。

较高级的舌人,亦即古时所谓的通译官,“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南方曰象,北方曰译。象胥即是司译事的官吏。如今我们也还有翻译官,政府招待外国贵宾的时候,居间总有一位翻译官。外国人讲演,有时候也有人担任翻译。这种口头翻译殊非易事,尤其是事前若未看过底稿,更难达成准确迅速的通译的任务,必其人头脑非常灵活,两种语言都有把握才成。

学术著作与文艺作品的翻译属于另一阶层,做此种翻译,无须跑马路,无须立即达成任务,可以从容推敲。虽然也是服务,但是很不轻松。有些作品在文字方面并不容易了解,或是文字古老,或是典故太多,或是涉及方言,或是意义晦涩,都足以使译者绕室彷徨,搔首踟蹰。译者不一定有学问,但是要了解原著的一字一句,不能不在落笔之前多多少少做一点探讨的功夫。有时候遇到版本问题,发现异文异义,需要细心校勘,当机立断。所以译者不是学者,而有时被情势所迫,不得不接近于学者治学态度的边缘。否则便不是良好的服务。凡是艺术皆贵创造,翻译不是创造。翻译是把别人的东西,咀嚼过后,以另一种文字再度发表出来,也可说是改头换面的复制品。然而在复制过程之中,译者也需善于运用相当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原著的内容与精神,这就也像是创造了,虽然是依据别人的创造作为固定的创造素材。所以说翻译不是艺术,而也饶有一些艺术的风味。

在文化演进中,翻译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为翻译帮助弘扬本国的文化,扩展思想的范围,同时引进外国的思潮和外国的文艺,刺激本国的作家学者。我们中国古时有一项伟大的翻译运动,佛经的翻译,其规模之大无与伦比。由于一些西域的高僧东来传教,兼做翻译,如汉明帝时之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与迦叶摩腾合译《四十二章经》,又自译《佛本生经》第五部十三卷,是为翻译之始。西晋竺法护译经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多为大乘佛典。而后秦的鸠摩罗什,南北朝之真谛,与唐之玄奘合称为中国佛教之三大翻译家,以玄奘之功绩最为艰苦卓绝。玄奘发愿学佛,间关万里,归国后译出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译笔谨严,蔚为大观。佛经翻译不仅弘扬了佛法,对一般知识文艺阶层亦发生很大影响。其所以发生这样效果,固由于译者之宗教热忱,政府之奖掖辅助亦为主要因素。佛经的翻译一向被视为神圣的事业。每译一经,有人主译,有人襄助。直到晚近,仍带有浓厚庄严的宗教色彩。抗战时期,我曾游四川北碚缙云山,山上有缙云寺,寺中有太虚法师住持之汉藏理学院,殿堂内有钟罄声,僧众跪蒲团上,红衣黄衣喇嘛三数辈穿梭其间,烛光荧然。余甚异之,询诸知客僧法舫,始知众僧正在开始翻译工作,从藏文佛典译为汉文。那种虔诚慎重的态度实在令人敬佩。因思唐人所撰“一切经音义”所表现对于佛经译事之认真的态度,也是不可及的。

晚清西学东渐,翻译乃成为波澜壮阔的一个运动。当时翻译名家以严几道与林琴南为巨擘。严几道译《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法意》《穆勒名学》等书共九种,虽然对于国家社会的进步究竟有多少具体贡献很难论定,对当时知识分子的影响却是不容否认的。(胡适先生就是引“适者生存”之意而命名的。)他又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直到如今还有不少人奉为圭臬。可惜的是,他用文言翻译,而又力求精简,不类翻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穿越综影:从下乡开始隐居幕后 无敌不死系统每秒都在升级 就决定是你了!扶她子! 女配她三辈子孤寡 女帝主天下,侍夫都想父凭子贵 御兽邪君 神三群聊: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