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包围凯尔泰斯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当瑞典文学院宣布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匈牙利小说家凯尔泰斯时,势利的传媒立刻追踪而至,聒噪不已,使得这个即使对他的祖国来说也显得相当陌生的名字,一夜之间传遍了全世界。对于获奖的殊荣,许多作家在演说词中,都表达了难以遏止的感激之情;相比之下,凯尔泰斯却是出奇的平静。获奖算得什么呢?这位年逾七十的老人对纷纷前来表示祝贺的人们说道:“这是一场幸福的灾难。”

他等待得太久了!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开始,凯尔泰斯就已经为小说的标题——“无形的命运”——所抓攫。什么叫命运?他解释说是“悲剧的可能性”。为了摆脱这种可能性,他作了最大努力的挣扎,然而仍然无法逃脱极权主义的可怕的境遇。他说:“我个人的空间是充满失败的胜利”,“我只是胜利史书中没有文字的黑色一页”。这是荒谬的。然而,事实确实如此。他一直站在绝望的悬崖上等待人们对他的文学理念、记忆、想象、内心诉求的认同,如果说获奖是一个相关的迟来的信息的话,那么他至少为此等待了三十年!

凯尔泰斯于1929年11月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14岁时被德国纳粹投入波兰著名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不久转到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放。1946年,他开始在火花报社做记者,五年后被解职。从1949年开始,匈牙利实行事实上的一党制,拉科西以铁腕政治掌控全国,直至1956年事件发生,苏联军队长驱直入,建立合法化的新殖民主义统治。拉科西时代的不自由的生活,尤其在1956年事件中经历了血洗的民主与受挫的改革,使他重返奥斯威辛。1965年,他动手写作小说《无形的命运》。这是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主人公柯韦什的社会化过程是在集中营里完成的。集中营的现代性的运作方式,使柯韦什从中学会适应,以致保持和谐一致;等他后来重返故乡时,这段被囚禁的岁月居然使他产生了一种近于乡愁的怀恋。他承认,已经发生的都是有效的,无可逆转的。他说:“我们决不可能开始新的生活,我们永远只能够继续把旧的生活过下去。”开始时,凯尔泰斯并不知道要写些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写,但是他承认,有一种动力在刺激他,拉科西时代的极权制度背景下的怪诞的世界在刺激他,他从一个极权之下生活的感受中得到启发,增进对另一个极权社会的认识。在小说中,一切都围绕着奥斯威辛展开。奥斯威辛是一个象征,所有属于它的东西,无论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欧洲人以致全人类的耻辱和创伤。凯尔泰斯坚持认为,几百年来奥斯威辛一直在“空气中游荡”,因此悲剧或迟或早总要发生,即使不在德国发生,也会在其他地方发生;即使过去发生过,将来也仍然会发生。他所以写作,不但要为一代人所经受的历史作证,而且要促进人类心灵的觉醒。

可是,用13年的时光艰难写就的小说,经过长达10年的辗转努力才得以出版;印数很少,仅达出版底线;其中的大部分没有进入书店,全堆积在发行部门的地下室仓库中,凯尔泰斯曾经到过这个仓库,当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尘封的著作之后,便折价买了200本,分赠给亲戚朋友。

就让一个作家徒然地耗费他的心血去吧!让他哭泣去!让他独个儿咀嚼那些早已被风干的陈年往事!一年一年这么多的出版物,谁会顾及一个无名之辈的小说呢!从编辑、出版家、评论家、直到众多的读者,全都忽视了凯尔泰斯的存在。他分明被置于全社会的麻木、冷漠以致敌意的包围之中。此后,他开始大量翻译德语作家的哲学和文学作品,为此他还曾获得德国语言诗歌学院颁发的大奖。对于热衷于直接表达的作家来说,翻译很可能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可是,有谁注意到,在这些散发着存在主义气息的作品中,凝聚着流连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我在灵异话本养老婆(无限) 朕竟成了万人嫌联姻工具人[娱乐圈] 宜室宜婚 年代文炮灰原配幸福起来 甄嬛传:华妃重生之权倾朝野 打破剧情,恶毒女配偏要逆天改命 鱼在金融海啸中(鱼在金融海啸中原著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