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第84章 记取西湖西畔 (第1/2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在修建“苏堤”的浩大工程中,苏轼得到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并驻杭州的刘季孙的大力支持。

刘季孙,字景文,工诗,较苏轼年长四岁。刘景文很有才华,也深怀抱负,苏轼多次称赞他为“无双国士”。

刘景文出身名门,他的父亲刘平是朝廷重臣,曾经担任过宋仁宗朝的太尉。

按理说,凭借父亲的关系,刘景文在仕途上应该是步步高升的,但事实上,当时在杭州任职的刘景文已经五十八岁,却依然沉沦底层,不得朝廷的重用。

问题就出在刘景文的父亲刘平身上。1040年,在宋和西夏的三川口之战中,刘平率军与敌苦战多日,死伤惨重。他迫切需要宋军的支援,但当时的宋军将领黄德和因为畏惧李元昊的实力,故意拖延不令进军,甚至退兵躲避,最后导致刘平兵败被俘。

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黄德和事后向朝廷告状,说刘平在战争中主动降敌,自己因兵力不支只好退兵。就在刘平的罪名要被坐实之时,两个参加过三川口之战的士兵,向当时主事的宋朝名臣文彦博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情况。文彦博派心腹到前线经过一番调查,证明确实是黄德和擅自退兵,才导致刘平力战而死。

消息传到京城,宋仁宗大怒,下令将黄德和斩首示众,并追赠刘平为朔方节度使,刘平的子孙在朝为官的,也都可以得到褒奖升迁。

如果事情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那么刘景文的仕途必然大有起色。谁知时隔不久,宋廷在西夏的探子打探到刘平竟然没有死,而是留在了西夏。

这个消息,无疑给大宋的脸上打了一记重重的耳光。刘景文在一夜之间顿时成为无可辩驳的“叛臣之后”,朝中上下从此再也无人搭理他了。

作为刘季孙的同道和知己,苏轼深知好友心中的苦和痛,他希望景文能够忘掉心头的阴影,振作起来,坚强起来。

因为人生中的有些事情,并非我们所能主宰,何况刘平留在西夏是主动选择还是迫不得已,真相真的难以得知。所以没必要有过多的负累,只要做好自己,问心无愧便可以了。

又一个冬天到来之际,面对荷尽菊残的衰败之景,苏轼为刘景文高声地唱道: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这首《赠刘景文冬景》诗中苏轼说,你看,虽然那些娉婷娇艳的荷花已经凋谢,就连荷叶都没有了;那深秋的最后一朵菊花也散尽了自己的芳香,但是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生机勃勃。

苏轼还说,不要以为一年再无美好的景色,难道景文你没有看见,经过寒霜的肃杀,到处还有橙黄橘绿?虽然我们饱经沧桑,历经挫折和打击,但此时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似这大地,也正在进入丰收和成熟之时吗?

苏轼在太府的官衙位于杭州中心,但他却喜欢在较为诗意的地方办公。苏轼常常在寿星院办公,因为那里景色如画。

苏轼看公文,不在寒碧轩,就在雨奇堂,雨奇堂即从苏东坡的诗篇“山色空蒙雨亦奇”而得名的。

有时,苏东坡办公的地方更远,是离杭州城十里或十五里以外的山里,有时竟将办公桌直接搬到西湖边上。据《梁溪漫志》记载:“至冷泉亭外,则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伴着杭州城的湖光山色或西湖的烟波浩渺之气,苏东坡谈笑间就将一天的公事办完了。落日余霞,苏东坡骑马回家,街道旁总是拥簇着想一睹大名鼎鼎的苏才子芳容的民众。

苏东坡办案子总是将法理与人情结合来办。

一个绸缎商将一个扇子商诉至衙门,原来,扇子商曾经向原告绸缎商借了大约价值两万钱的绸缎用来做扇子,约定还钱的时间到了,但扇子商并没有还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都市强少 狂探 快穿:这是什么,反派!亲一口 一世倾城:魔尊的妖孽爱妃 仙道厚黑录 盗墓:什么毒什么伤,全冲我来! 逐星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