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兰阅读之家

17 (第3/10页)

天才一秒记住【芷兰阅读之家】地址:www.zhilanyuedu.com

不会发生。丹尼尔在《纽约时报》工作的22年里,是按规则行事的,从来没有越过线,也没有爬到卡特利奇的头上。他只是偶尔地生气而不说话,比如在1953年,听说德鲁·米德尔顿而不是自己被任命为伦敦分社社长,但他最终还是服从了《纽约时报》的意图。他承认,《纽约时报》的意图比个人的偏好更为重要——他喜欢把《纽约时报》想成多少有点是按英国君主制的路线来运作的:尽管它有各种各样软弱或强大的统治者,但这种君主制历经几个世纪一直存在,保持着它的礼节和传统,以及它可以预料到的前进路线。

作为一个《纽约时报》人,丹尼尔尊重这个体制。这个体制曾给他带来了补偿和尊贵的身份,它还有希望继续这样做,除非这个体制被年轻的业主突然改变。在苏兹贝格担任业主的头两年,丹尼尔不必担心这种前景——苏兹贝格此时似乎温顺有效地听从特纳·卡特利奇的指导。但在1966年夏末,进入秋天和冬天,在这个组织里就发生了使丹尼尔感到奇怪的事情。即将做出的决定突然地被改变了,似乎来自卡特利奇办公室的态度也有一种微妙的转变,一种沉思和拖延。仿佛卡特利奇的摄政王地位现在被一个来自上面新出现的人物的分量抵消了。

在一个独立的研究公司——麦迪逊大道575号的丹尼尔·扬克洛维奇公司——支持下雇用一组心理学家对《纽约时报》雇员的想法进行抽样调查的计划,看起来有点不明智。这意味着他们不仅公开地承认,《纽约时报》内部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也是同《纽约时报》不允许外人打听报社内部事务的政策相矛盾,还表明了报社对自己的编辑分析形势并应付形势的能力缺乏信心。还有其他一些事情也开始使丹尼尔担心起来:如他的首席助理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有可能会被调出新闻部。又如卡特利奇在夏天曾告诉汤姆·威克,如果他想在78岁的阿瑟·克罗克1966年10月1日退休后接手克罗克的专栏的话,他就不得不放弃华盛顿分社,但没有预料到威克仍然留任华盛顿分社社长——威克当时同意了,说如果被迫在管理分社和写专栏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写专栏;但后来不知为何,威克在成了专栏作家后,还设法保住了他分社社长的头衔。

在1966年夏末直接且在个人层面上使克利夫顿·丹尼尔烦心的事情是:根据卡特利奇签发的命令,戏剧批评家斯坦利·考夫曼被突然解职,可是八个月前丹尼尔才雇用了考夫曼,并且对他很满意。考夫曼来《纽约时报》之前在《新共和》工作,在那里他是电影评论家,但他在戏剧方面也有背景: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受到过戏剧方面的训练,曾在一个保留剧目演出公司中用了十年时间专注于古典作品,写过并发表过剧本,在夏季剧场和别的地方当过导演,在1963年到1966年间担任了纽约教育电视台13频道的戏剧评论家。在被《纽约时报》雇用之前,考夫曼曾被丹尼尔和索尔兹伯里邀请到时报大楼,谈谈所谓的美国“文化爆炸”、富裕社会的艺术放纵,以及作为对此种形势的反应,《纽约时报》在1962年如何通过组成一个40人的文化新闻部来考察、报道和评价文化场景。丹尼尔和索尔兹伯里承认,这个部门工作得非常好,但他们不太满意其中一些评论家的知识水平或写作风格,这种风格经常蛰伏在一般化的能言善辩的新闻文体中。当他们征求考夫曼本人对《纽约时报》文化报道的意见时,考夫曼坦率地说,它就像是一堆“文化垃圾”,并且说他所知道的知识界也认为《纽约时报》的评论家不太受尊敬。但他没有把《纽约时报》的建筑评论家埃达·路易丝·赫克斯塔博、舞蹈评论家克莱夫·巴恩斯、艺术评论家希尔顿·克雷默包括进去。

在指责这些评论家时,考夫曼找不出比这三个人更多的例外了。丹尼尔和索尔兹伯里也称赞赫克斯塔博女士的工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星空战帝 万人迷omega幸村 媚骨娇嗔(重生) 美人妻女侦探司空月儿 反派认女主作师尊[穿书] 重生归来:玄学千金在线打脸 在柯学世界重建三刻构想